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朱建新 罗柏石 周菊)七月的骄阳,湮灭不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,蝉鸣伴着书香,奏响了一曲乡村教育的动人旋律。在新田县石羊镇塘罗村村活动中心那充满温馨与活力的儿童之家,四十余名孩子正围着几位年轻身影,小脸上满是专注与好奇,正全神贯注地聆听着“小老师们”的精彩讲解。这里,已经连续四年在暑假期间开办免费的培训班了,返乡大学生们化身“小老师”,用知识与热情为乡村暑期注入活力。这个儿童之家,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场所,它更像是一个梦想的摇篮,承载着村庄对教育振兴的执着追求。从连续四年坚持奖励那些考上大学的学子,到精心打造暑期课堂,将知识与责任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,塘罗村正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,小心翼翼地铺就着一条“培育人、带动人、发展人”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课堂不止于课本,责任从“小”扎根
“小朋友们,遇到陌生人给的饮料及零食,可千万不能吃喝哦!野外的池塘看着再凉快,也绝对不能去游泳!其他人接触到自己的隐私部位要大声拒绝并勇敢地向老师、家长报告……”课堂上,返乡大学生李悦正用动画和情景剧,给孩子们讲解防溺水、防性侵、禁毒和防拐骗知识。这样实用又重要的安全课,是暑期班的“必修课”。四年来,培训班始终围绕“实用”与“成长”这两个核心,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。在防电信网络诈骗课上,大学生们结合真实案例,绘声绘色地教教孩子们识别“游戏充值陷阱”及坏人的不良企图;在环境整治宣传中,他们带着孩子们绘制“垃圾分类漫画”,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,描绘出他们心中美丽整洁的乡村。在这个过程中,环保的理念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,悄悄地在他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。
“不只是要教给孩子们知识,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做有责任感的人。”村妇联主席周菊说。每年暑期,大学生们都会带头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行动,带着孩子们清理路边杂草、捡拾白色垃圾。五年级学生思航说:“跟着大哥哥大姐姐干活,我才知道村里干净了,我们住着也舒服,以后我自己也一定会注意,再也不乱扔垃圾啦。”这种“言传身教”的教育模式,就像春雨润物一般,让责任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扎下了根。
从“受助者”到“反哺者”,儿童之家见证爱的循环
“四年前,我收到村里的升学奖励时,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。”正在儿童之家辅导孩子们写作业的大学生邓丹华,是村里奖励政策的首批受益者。三年前,她考上大学时,村里举行了隆重的仪式,为她戴上红花送来奖金,这份认可让她始终记挂着家乡。今年暑假,她毫不犹豫地主动报名,成为了培训班的一名志愿者,“现在我教孩子们读书写字,就像当年村里支持我上学一样,都是在为家乡的未来出力。”
据了解,塘罗村的升学奖励政策已坚持四年,累计为66名考上大学的学子发放奖励金,而如今,暑期培训班的志愿者们,全部都是曾经受到奖励的学生。他们从当年那个被帮助的孩子,如今变成了帮助别人的“小老师”。村支书邓土万看着这一幕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他感慨地说:“看着他们从被帮助的孩子,变成帮助别人的‘小老师’,就知道我们的教育没白做。”这种“培育-感恩-反哺”的良性循环,就像一条温暖的纽带,让乡村教育的火种在儿童之家里不断地传递下去,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行之路。
点滴坚持见初心,儿童之家绘就教育蓝图
四年来,儿童之家里的暑期培训班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,经历了从最初的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到如今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“安全课堂 + 实践活动 + 兴趣培养”的固定模式的蜕变。从村民们的“试试看”,到现在暑期送孩子来上课成了村里的“新习俗”。这些变化的背后,是村庄对“教育振兴”的深刻理解——教育不仅要让孩子“有学上”,更要让他们“学得好、走得远、愿意回”。
如今,漫步在石羊镇塘罗村的大街小巷,你既能看到儿童之家里孩子们认真学习的可爱身影,他们有的托着下巴思考问题,有的奋笔疾书做着作业,那专注的神情让人动容;也能听到大学生与村民们亲切交流学业的欢快笑声,那和谐的场景让人倍感温暖。这个夏天,在儿童之家里,知识就像潺潺的溪流,不断地在孩子们之间流动,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;责任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幼苗,在孩子们的心中不断生长;希望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,在乡村的天空中逐渐萌发。正如一位大学生在日记中所写:“我们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,但每一次讲课、每一次劳动,都是在为家乡播下种子。总有一天,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,长成参天大树。”
在教育振兴的道路上,石羊镇塘罗村用四年的坚守证明:只要心系孩子、情系未来,点滴行动终将汇聚成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力量。而这份坚持,也正让越来越多的人坚信:乡村的未来,在教育里,在孩子身上,更在每一个为家乡努力的人心中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儿童之家会成为乡村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,照亮乡村孩子们前行的道路,引领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!
责编:左爽
一审:左爽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